广告合作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百度一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新浪网

    新浪网 - 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 搜狐

    搜狐

  • 豆瓣

    豆瓣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

  •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

    明清青花瓷鉴定方法和特征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2-24
    【导读】: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工具/原料more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br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吉言款br鉴定方法1/5分步阅读

    看胎釉 要先从认识真品入手,首先对真品特征心中要有数与真品相比,假的或新的仿品,其胎质不是过轻就是过重,这是因为真品和伪品所用胎料、制作工艺和烧制方法过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由于仿品大多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条件,如新的仿制品多采用灌浆法、压模法,胎体过于规整,且在胎釉加工时,胎质有的显得过于疏松,有的则过于细腻,但仍不如真品坚硬掂手。仿品的胎质釉面往往过白,也有呈现过青或带青灰色的(与明清时期的亮青釉不同),如釉面未经做旧,大多显得浮燥、火光十足。且釉水或稀薄或厚薄不匀或呈疙瘩状,并带有现代瓷特征。经过人工做旧的仿制品,有一种干涩、或暗淡感,釉面毫无生气,没有古瓷那种因烧松柴而出现釉面莹亮、特有的自然泛青色(含有铁分)和因时代久远而形成的宝光(包浆)内含温润感。还有古瓷(多见民窑)大多施釉肥润,多出现缩釉点,胎体亦多含有杂质或出现细砂或带孔隙现象。不过现在的造假高手也都能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和所获得的有关数据、信息来分析研究,并利用所掌握的真品胎釉成分配方或仿造古代窑炉、模拟出真品烧成气氛、并恢复当时各种生产工艺过程,如利用有经验的老画工绘图、手工拉坯和修胎、成品再经过松柴烧制、最后进行人为做旧,故所仿伪品几可乱真,应特别引起注意。

    2/5

    看纹饰 纹饰内容和装饰风格往往决定文物的年代特征高明的作伪者多是鉴定方面的行家里手,对真品的面貌、特征、用笔、用料方法都十分了解,而且其手上大都有古瓷样品,故所作仿品在纹饰题材、图案布局、绘画手法及造型变化方面都很逼真。不高明的作伪者的仿品大多是依照图录或照片模仿,依葫芦画瓢,主要是模仿真品的外型和纹饰概貌,有的为了追求逼真效果而面面俱到,但由于过于仔细而适得其反。有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即只能模仿看得到部分或一些表面现象,其中隐蔽部分或难以发现的细微特征常被忽略,往往由此而露出马脚。还有的过分强调或有意突出真品的某些特点反而弄巧成拙。更有甚者,所仿的纹饰图案没有任何根据,只是凭空想象,胡拼滥造,结果搞得不伦不类,漏洞百出。

    3/5

    看“包浆”仿古和作伪的器物表面多带有“火气(或为浮光)”,年代愈近火气愈强,给人一种锋芒毕露感觉,这与历代老的仿品也有所区别。虽经过人工做旧处理,如手磨、酸蚀、茶煮、烟熏、土埋等各种去光处理,但总会在某处或某点暴露出人为的做旧痕迹,如器物表面的光亮不自然,或在釉表出现酸咬现象,更没有真品那层柔和、光亮的“包浆”。大凡传世品或老旧的器物(包括瓷器、木器、铜器、玉石、纸绢等物品),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又经过长期用手抚摸、把玩、擦拭或在空气、灰尘、油渍作用下,在器物表面,特别是用手经常接触的地方都会自然形成一层由内而外很温润的光泽,行话就叫做“包浆”。产生的包浆有厚有薄,要看时间长短而定,包浆光泽多内敛含蓄,有无色或带色之分,根据器物的质地不同,如玉器、瓷器、竹木器、纸绢等物品产生的包浆各有不同。有的把“包浆”理解成是一种人为着色或是附在器物表面的皮层是不准确的。另外,传世品经过世代使用后,会产生自然陈旧、刮伤、碰撞、留下岁月使用痕迹,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即所谓自然形成的时代感和沧桑感。如出土器物,由于长期埋在地下,还会带有深入胎釉肌里的土锈和水浸痕迹。不过,如是出水的瓷器或没有使用过的古代器物(包括窖藏或库出器物)这种迹象就不明显。故要细致观察并记住出水器物所具有的特征,如看看胎釉有否受海水长期浸蚀后留下的痕迹,有的表面会呈失透或微光状态,或带有深入肌里的水锈泥污等,或附着有某种海水生物自然生长痕迹。但要注意有的是人为粘上一些贝壳之类,以冒充出水器物,不过其手法显得极为造作、粗劣、不自然。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体验到什么是自然现象,什么是人工痕迹,如人工做出的“包浆”,多采用酸碱浸泡、再细砂纸打磨后擦油,或经人工染色以及在新仿品的底部和器表涂擦上一层黑灰、油垢等物质做旧,还有的是长期不断地用手抚摸后形成的光泽。但这种人为“包浆”显得浅薄、轻浮,其亮光外露,不够深厚和含蓄,且釉面颜色光泽都不自然。或表面(釉面)多带擦痕或有一种怪味。这些都要经过细致入微察看才会领会到的。

    4/5

    看画风由于新仿品刻意模仿真品蓝本,只能依样画葫芦,故用笔就显得拘谨、迟缓、缺乏连贯性,其轮廓线条生硬呆板,软弱无力。构图亦多显松散或感觉累赘。不能像真品绘画那样用笔随心所欲、浑洒自如,其线条十分生动有力,自然流畅,且画面布局也比较紧凑、合理。有的绘画高手仿制纹饰也画得很像,但往往只是形似,不能神似,显得工细有余,生气不足,缺乏真品那种自由奔放、一气呵成的艺术韵味。好比面对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习惯动作等(如同模仿明星脸一样),但其内在气质和神态,很难模仿到位,只能仿到局部或其中某一点。

    5/5

    看做假(即人为做旧)作伪手段近年常见的几种手段,一是老器复窑,即由于老瓷的青花呈色不好、或是生烧瓷(胎釉未烧结)、或是真品破损后再经局部修复,还有的是素面真品(即白釉器)新画花纹和素胎(无釉器)重新上釉等情况,但均经入窑复烧,这类瓷严格地讲,应为老瓷胎、新手段,或称半旧、半新瓷更为确切。因复窑后其釉面多带有火气,或釉面会出现小黑斑点现象。并且在新、老胎釉、青花和纹饰之间往往显得不太协调。故这些复烧瓷常被认作是新仿瓷,但从整体面貌、造型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观察,还是古瓷的成分更多些。二是新器做旧后,又改装老底。其底面新、旧胎交接处的接痕,多隐于足边釉内,并用胶水覆盖,不易察觉。可试用指甲或刀片刮除胶层,即可暴露出痕迹,另可于暗处对着强光,从器口往内底看,就能发现环状接底痕。三是将新仿品砸破后,重新粘合、拼接成残缺器,再沾上泥巴做成出土的样子,四是利用残缺古瓷(标本)的不同部位相粘接,拼凑成为另一个不同的完整器形。还有的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即用化学胶水渗和石灰、黄泥、墓土等,做上假土锈,或用砂轮(或细砂纸)磨擦釉面,或破坏仿制品局部结构,如有意使得新仿品在口足耳腹等部位缺损、刮伤、裂痕、剥釉,造成使用痕迹假象等等。但无论使用什么样人为手段,其釉面、彩色、纹饰、造型以及在损伤部位都显得造作、生硬、不自然。出土器物由于长期埋于地下,釉面常受到酸碱等化学物质浸蚀后产生局部(或全部)自然脱釉现象。与人工使用砂轮打磨或敲击形成的假脱釉有很大区别。

    青花瓷
    本文关键词: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133840.html

    相关资讯

    ©2019-2020 http://www.1haoku.cn/ 国ICP备20009186号05-06 06:44:32  耗时:0.024
    0.02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