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百度一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新浪网

    新浪网 - 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 搜狐

    搜狐

  • 豆瓣

    豆瓣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

  •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

    中国父母育儿的五个丑陋思想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3-01
    【导读】:
    不好意思,一看题目,我好象又变成批判主义者了。但其实呢,下面揭示的这五点,确实而且以极其庞大的群体深藏在我们中国父母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性的解放,继续摒持这样的思想对自己和孩子都是有害无益的。方法/步骤1/5分步阅读

    一孩子是个人财产。

    很多中国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把孩子看作是个人的私人财产,认为我爱怎么管就怎么管,想打想骂,想亲想宠是我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

    这种思想着实丑陋。

    孩子是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它存活,就有应得的关爱和尊重,而不是附属于某一个人,他最终有权力独立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而这也是无法违背的人性规律。

    所以,西方国家在法理上认为“孩子是属于社会的”,而正因为这样的观点让孩子得到了更完善的保护,比如欧美一些国家,家长打骂孩子就是非法的,严重的会剥夺其监护权而让孩子生活到代管家庭。

    据西方的资料统计,孩子80%以上的伤害来自父母,而基于“孩子是父母的个人财产”这一思想,中国社会和政府对孩子伤害案件的监督也往往流于形式,很多父母只是被警告后,受虐的孩子却不得不回到不堪的家庭继续呆着。

    古人说,“发之体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前面的大意是我们细到毛发到身体皮肤都是父母给的,我们没有权力支配毁伤。但事实呢,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可以帮助却无法支配孩子的人生。

    但这也说明,把孩子看作是个人私有物,是有其深刻历史渊源的。

    2/5

    二养儿防老。

    另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传统丑陋思想就是养儿防老。

    而这个传统似乎还在国家的提倡下,有意推脱而把“养老”的责任转稼给子女,前段时间把“常回家看看”入法不就是很好的说明吗?

    而这似乎也符合了万千中国家长们“养儿防老”的无助思想,即我们养孩子,是为了等老的一天,让孩子再养着我们!

    如果真这样,身为奶爸,我为育儿感到悲哀,因为我爱小容小韬有底线但却是无条件的,任何时候都爱,等老了也爱,我养他们没有目的性,只希望他们健康快乐;我为自己感到悲哀,我再老,只要还有动的那一天,我就是自立自尊的,我不依赖于任何人而活着,包括自己的孩子,我还会有自己生命和生活的精彩,别人无权干涉;我为孩子们感到悲哀,原来父母生我养我,只是为了将来反哺而已。

    在旧时,这种思想无可厚非,那时人人饥不饱腹,大部分人靠下力种田地为生,人老了,真的需要在体力上让孩子帮助自己,但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养儿防老已经缺乏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或许有人会说,“精神也需要呢,难道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孩子经常回家看看吗?何况孝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与父母的自强自力自尊自爱并不矛盾,我只希望每一个父母等老了那一天,也能在任何人面前,包括在孩子面前活得实实在在,理直气壮的,我们每个人直到死,都要保持独立的自我人格。我们不必依赖孩子“养”我们。

    何况,只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自强自立,有爱心,有责任,懂得尊重生命和他人的人,感恩父母自是在情理之中。

    我们不单是为了防老而生孩子,同样,孩子也不是只为报答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3/5

    三专制式的家长制。

    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专制式的家长制。这似乎也是中国的传统。

    大到国家,中国的土地上历来就是“万人之尊”的皇帝制,即便诸国战乱,也总要合并在一起,到头来还是“一个人说了算”,到近代明清,更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令人发指的程度。小到一个单位,“十个副职都不抵不过一个正职”,还是有一个众人之上的绝对统治者;而到了我们家庭,似乎也还是国家和社会的缩影,大家想想封建的家长制吧,在一个家庭里,父辈的权力与人俱来就是高高在上,不可抗拒的。

    即使发展到现代,这种根深缔固的思想还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的父母们,在家里,父母是有绝对权威的,孩子所做的事情就只有遵从,而从日常口头禅就可以听出,很多人喜欢“听话”的孩子,夸奖一个孩子也喜欢说,“这孩子真好真听话!”而一个孩子变得没有原则没有自我思想的“听话”,不就是专制式家长缺度的产物吗?

    它剥夺了孩子的自我发展,自我意识,自尊感,或者专制往往伴随着暴力,孩子往往为了一时的“安全”而委曲求全,心里却一直愤恨……

    中国历来一直比较缺乏民主上的自由,孩子的声音往往被父母专断的呵责声淹没,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培养出有热情,有活力,有潜力,有创造性的下一代呢?

    4/5

    四重物质享受。

    中国父母还有一个丑陋思想,就是太注重物质和身体上享受了。

    很多父母一直无原则的把最好吃的最有营养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们,不喜欢看到孩子劳作受苦,喜欢宠着他们,尽可能的让他们的吃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所以,中国的肥胖孩子越来越多,其实跟父母的不适当喂养有直接关系。而与此同时,体质却越来越下降,近年中小学运动会孩子猝死的事件不绝于耳,甚至有大学还取消了1000米长跑的身体考核项目,可见,我们孩子的身体是享受太多,锻炼太少了!

    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以前只有穷苦人家才步行,地主家的一出门则备轿子,那是一种权势和尊严的体现和炫耀,时至今日,一出门就有车,似乎也成了家庭显赫的一种标志,人们管那叫“享福”,而其实,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这种“福气”,多领他们走走,让他们跑跑,对成长和健康才更有帮助。

    人活着就需要“动”的。北京有两位老者退休,A老者早晚绕城墙走一大圈,见识路中的风景,B老者出门就坐车,闲时则在墙根晒太阳,懒于活动,结果B老者不到六十就突发疾病,卧床两年而死,而B老者活到80了还健步如飞。

    物质享受都是有条件的,孩子过早过多的物质享受,也不利于他们的品德培养,往往形成懒惰,自大,挥霍,败家,虚荣等缺点。

    5/5

    五不合时势的教育引导。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中国的父母对于孩子成长思想上的引导往往不合时势,该进时则退,该退呢,则进。

    比如孩子的性教育,应该让他们知道的,却遮遮掩掩;应该培养男女纯洁友谊时,却无情猎杀……很多父母总喜欢用大人的思想去考虑孩子,然后扣大帽子,如临大敌。

    而孩子年长时,则又嫌孩子不懂这不懂那,又总希望孩子一夜间变成“情圣”,马上去谈恋爱然后结婚生子才好……

    没有开花的过程怎么拿得来果实呢?

    中国的父母们限制太多要求太多,却又期望太多,想得到太多,于是,对孩子的失望情绪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多。

    有因总是有果。有责任时要勇于考虑自己,以为尽到了努力,就尽到责任,却从不问,这样的努力对不对,值不值得?

    所以,科学的,符合孩子成长健康的教育引导对父母非常重要,这关系到自己和孩子将来是否快乐。

    注意事项

    上面的这些思想或许只是一部分,但我们在育儿过程中,要时刻有所自省和反思,随着孩子的成长及时学习补充更新知识,充实自己,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自己。

    育儿丑陋
    本文关键词: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191620.html

    相关资讯

    ©2019-2020 http://www.1haoku.cn/ 国ICP备20009186号05-06 05:16:00  耗时:0.026
    0.0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