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百度一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新浪网

    新浪网 - 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 搜狐

    搜狐

  • 豆瓣

    豆瓣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

  •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

    如何辨别阳明发黄与太阴发黄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3-01
    【导读】:
    中医概念——阳明发黄与太阴发黄, 中医认为黄疸症状通过脾经、胃经表现出来,脾胃子午流注,胃降脾升。肝主疏泄,胆汁不来下行,一旦不能正常不能下行,则引发足阳明胃经发黄与足太阴脾经发黄。 肝位于右胁,主疏泄,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又主藏血,具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开窍于目。肝胆相照,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管起源于肝,肝脏分泌胆汁,胆液为肝之余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 肝木疏土,肝随脾升;胆随胃降,不降则上逆。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故肝胆病与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黄疽,不能卧”。 张仲景《伤寒论》因为时代和认识局限,分析了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引发的黄疸病证,并没有深入研究探讨肝胆是黄疸的病因。 黄疸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历代医家积累丰富诊断与治疗经验。古代医籍多有记述,现代诊断治疗也有长足进步,中医药治疗黄疸病,对足阳明胃经黄疸与足太阴脾经黄疸证候具有明显的优势。工具/原料more张仲景《伤寒论》方法/步骤1/3分步阅读

    足阳明胃经发黄。

    足阳明胃经发黄 ,色泽鲜黄如同光亮的橘子,发病无汗,小便不利,湿热壅滞在肠胃不得下泄, 阻止肝胆疏泄,胆汁不能循小肠下行,逆胃经上行到头面,所过皮部发生黄疸。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阳明病无汗,则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热与湿相合,湿热郁蒸,阻滞胆液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黄。

    通俗地说,在正常情况下 ,胆汁注入小肠帮助消化,刷洗肠胃脂肪油腻。然而,胆汁一旦逆向进入胃脏和胃经,胃经不能正常往下疏通,反而带着胆汁逆向走上头面,引发阳明黄疸。

    2/3

    足太阴脾经发黄。

    足太阴脾经发黄,小便不利,湿热气滞,损伤脾阳,脾主运化,脾不运化阻止肝胆疏泄条达,胆汁不能下泻,走脾经皮部发生黄疸。

    因为感受外邪,脾虚寒湿郁滞,以身黄,色黄晦暗,小便不利等太阴病证为突出表现。

    通俗地说,足太阴脾经黄疸源于胆汁大量进入脾经,由脾脏、脾经运化到全身,发生黄疸病证。

    3/3

    中药对症治疗足阳明胃经发黄与足太阴脾经发黄。

    治疗足阳明胃经引发黄疸,《伤寒论》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条,“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也可以辅助中医治疗学外治法,疏通胃经消除黄疸。

    治疗足太阴脾经引发黄疸,“茵陈将军汤”(《鲁府禁方》)

    组方:茵陈2钱,大黄2钱,栀子2钱,黄连2钱,枳实2钱,甘草梢2钱,滑石末2钱。。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1片,灯心1握,煎之,热服。大便自调者,去大黄、厚朴,加大腹皮,利小便清为效。

    主治足太阴脾经,腹满身目发黄,小水不利,大便实,发渴,或头汗至颈节还,脉来沉重。

    也可以辅助中医治疗学外治法,疏通脾经消除黄疸。

    注意事项

    避免过食肥甘,尤其要避免坎酒过度,黄疽、鼓胀患者更应禁酒;食盐有凝涩之弊,鼓胀病人,少食盐,低盐饮食,尿量减少时,则给予无盐饮食。

    张仲景《伤寒论》黄疸病证民俗传统阳明黄与太阴黄
    本文关键词: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203980.html

    相关资讯

    ©2019-2020 http://www.1haoku.cn/ 国ICP备20009186号05-06 17:12:54  耗时:0.028
    0.02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