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止颤汤疗法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3-02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型。临床表现为肢体颤动粗大,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咽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前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证。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白芍、玄参、龟版、天冬育阴清热,潜阳熄,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夜交藤,伙神宁心安神。

若痰湿内聚,症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瓜蒌皮、厚朴、苍术,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志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方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祛痰行气,后方清热平肝熄风,二方合用清热化痰,平肝熄风,适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证。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水牛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若面白,眩晕甚,加玄参、何首乌、枸杞子养血润肠,若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者,可加知母、胡黄连等清虚热。养血润燥、熄风止痉,中医辨证属阴虚血燥型。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头摇肢颤,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细。
方用润肠丸和增液汤加减。方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

若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小便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
方用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重在益气,填补精髓,适用于肾精亏损,神机失用,肢体震颤伴有智能障碍者,后方增液滋阴熄风,用于热盛耗伤阴精,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选用龟版、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朋潜阳,平肝熄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火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党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

本病患者多年高体虚,气血暗耗,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前方补气活血通络,选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配以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正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

饮食上要注意尽量多样化,尽量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多吃一些豆制品
少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如果要吃肉类,尽量安排在晚餐时候用用
汉方止颤汤疗法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21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