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百度一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新浪网

    新浪网 - 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 搜狐

    搜狐

  • 豆瓣

    豆瓣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

  •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

    麻竹种植与管理技术是什么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3-06
    【导读】:

    一、竹苗栽植技术

    1、麻竹苗的栽植时间:麻竹一般在3~4月发叶,6~9月发笋,栽苗造林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进行。不过,在不同地区,由于温度、降水的季节性分配不同,则造林时间也不一样。如春季降雨充沛,无春旱的地区,1~3月份均可栽植。

    如有明显春旱,但有充足水源灌溉或灌水条件好的,在1~3月份内任选时间栽培;而既有春旱,又不能较好的灌溉的,应在春旱及将结束,春季较大雨量的降雨期及将来临前栽植为好。竹苗栽种后就能很快满足体内的水分动态平衡。确保造林成活率提高的重要一环,并有利于当年发笋长竹。

    2、竹苗的选购与处理竹苗应从正规公司购买,较大数量购苗时,应先前往苗地考察、签订相关合同。要按先整地改土,后栽苗的程序,衔节调运苗木时间。应随挖、随运、随栽。如一时不能栽完,应放在阴凉避风处“假植”,或用稻草打湿后覆盖,定时浇些水。

    远距离运输需打泥浆保湿包装运输,防止根芽干枯。在运输途中或上下车时要注意保护竹苗不受损伤。在栽植前,用锋利快刀把竹头伤口削平,除光竹头笋壳,用浓泥浆(泥浆里加入适量浓度生根粉更好,生根粉的包装袋上有使用说明,按说明操作)浆根备栽。

    3、栽植方法:由于麻竹的地下茎有节间缩短的特点,在土壤中不作长距离的蔓延生长。栽苗时在整翻好的土壤上或栽植穴上面需开穴栽植,穴的空间处理很重要,要求每穴(每丛)用腐熟堆肥、厩杂肥15~25千克,与表土拌匀垫底,浇足底水,然后将竹苗直立栽植于穴内,分层对竹蔸盖土。

    竹蔸部覆土时要使细土与之紧密结合,适当提苗,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实,然后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形,以免穴内积水,弧形高度仅高于竹苗秆基3~5厘米,栽植深度以刚露出竹枝的一个节为准。注意回土以压实为度,不能用锄头捶打覆土。

    栽后灌足定根水;栽苗后,可用地膜或稿杆覆盖,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发新根;覆盖后若发现土壤干燥或遇持续晴天,应揭膜灌水后再覆盖上地膜。当气温回升,夏季到来时揭去所盖地膜。竹苗成活走新根后才能按要求施肥,未成活或半成活时不宜施肥。

    二、管理技术

    1、灌溉

    林地土壤的水分状况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新栽的竹苗,经过挖、运与栽植,根蔸受到损伤,吸收水分能力降低。若土壤水分不足,竹苗会因失水而枯死;相反,若因林地排水不良,基至栽植穴积水,根蔸不能正常呼吸代谢,会腐烂死亡。

    所以造林第一年初,如遇久旱不雨(7~10天),土壤干燥时,则必须及时灌溉;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或遭冲刷时,又须及时培土和做好排水工作。灌溉时可以开挖水平沟引水自流灌溉,灌水量以土壤湿润为度;排水可在林地周围开排水沟,也可在林中挖排水沟引出。

    2、松土除草

    新造竹林,在林枝郁闭前,每年要松土除草1~2次。第一次在5~6月,这时杂草幼嫩,易腐烂;第二次在7~8月。稀植林栽后的1~3年可以间作豆科作物,若有间种则结合抚育农作物进行。同时,注意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壅垛压青,把杂草铲除后堆在竹蔸附近,也有培土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竹笋生长,可提高产量。

    3、施肥

    每年3次。第一次称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扒土暴晒后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常用的春肥有人粪尿、猪栏肥、牛粪、饼肥等。一般每丛施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千克,或腐熟的饼肥7~10千克,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千克。

    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第二三次施肥(追肥),应在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其产量。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氮磷钾混合肥料(5:1:2)1~1.5千克,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千克。

    先在竹丛四周开沟,将化肥均匀地撒入土内,或用水将化肥稀释后浇灌,施后随即盖土。要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触嫩笋,以免引起竹笋萎缩死亡。

    4、培土

    未出土的竹笋,笋箨黄褐色,笋质细白脆嫩、味鲜。竹笋出土受光后,笋箨变绿或暗褐,竹笋老化,笋质降低。因此,在竹笋尚未出土前,用细碎的潮土培土,可避免竹笋的笋箨见光变色,防止老化,提高竹笋质量。通过培土,还可培育大笋,提高产量,培土厚度一般为15~30厘米。

    5、扒晒

    扒土是让竹蔸上的笋目露出土面,暴见阳光,以便提高温度,刺激和促进笋目萌发,同时也便于施肥。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用锄头自外向内将竹丛四周的土扒开,使笋目露出土外,但应注意不要损伤笋目。然后结合施肥ā覆土填回土壤。

    6、割笋

    割笋应掌握日期,割笋过早,笋体过嫩,产量低;过迟,则笋体老化,品质差。一般出笋初期和末期气温较低,竹笋生长缓慢,可每隔5~6天割1次,出笋盛期,气温高,生长快,笋质容易老化,每隔3~4天割1次。

    割笋时,先扒开竹笋四周的泥土,用割笋刀从笋蔸上部切下割断,采割时切勿损伤附近笋目,割后必须用泥土覆盖已割笋的笋蔸,如肥水充足,其上部的笋目还会萌发出竹笋。结合割笋覆土,在竹丛四周松土除草。

    7、留笋养竹

    采笋与留养母竹是重要的技术关键,因为竹林是异龄林,合理的年龄结构及每丛保留合理的立竹数量甚为关键,可以视为竹林产量形成的内因。母竹留养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养竹方法

    第一年,竹苗栽植造林成活后,在首批出土的竹笋中,选留健壮的竹笋1~2株抚育成竹。新竹长成后,在冬季来临前可砍去1/5~1/4的竹梢,以减少蒸腾,提高抗寒力,促使来年多发笋。关键是不能在中后期出的笋中去“留母”,也就是说,中后期笋可以全部挖食。

    第二年,把所有出土的竹笋全部挖食,本年度每丛可产竹笋5~10千克。

    第三年,将早晚期笋全部挖食,只在第一支派、第二支派的盛期笋中选留2~3株母株。如果初期选留母竹多了会过多消耗竹丛养分,影响当年竹笋产量;而晚期发的笋,往往成竹质量差,而且此时选留母竹到冬季梢部尚未老化,易受冻害。

    第四年,同第三年一样留养母竹,至年底,每丛留存母竹(1~4年生竹)7~8株。此时竹林已开始进入郁闭成林,每丛产笋20千克左右。

    第五年,可把所有出土的竹笋全部挖食。

    第六年,除首批笋选留2株外,可将全部出笋挖食,并于年底把第一年留养的母竹与栽植的母竹砍去。以后每隔5年进行一次。

    第七、八、九年就只采笋,不留母竹。

    第十年除采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于冬季将第三年留养的母竹砍除。

    总之,麻竹的经营管理,以每丛母竹保持在7~8株左右为好。造林成活后留好母竹,每年都可采笋。每隔4~5年疏伐一次,而疏伐当年又留母一次。最好在8~10年时挖老竹蔸一次,以放宽地下空间,有利于林地持续利用。

    第二种留养母竹的方法

    在第1~2年“留母”,即第一年的首批笋选留2~3株。

    第二年在头年留的新竹上长出新笋,又各选留1~2株培育成新竹。这样每丛竹中就有新竹7~8株。

    第三、四、五年只割笋,不留母竹。

    第六年除割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在冬季砍除3~4株老的母竹。

    第七、八、九年同第三、四、五年。

    第十年同第六年,并将第一、二年留母的老竹蔸挖除。

    如此周而复始。由于笋用林每年要从林地里采笋,带走大量有机物质,因此,为了确保稳产高产,必须补充养分。要求每年每公顷追施有机肥37500千克;并配合施用化肥,以氮、磷肥为主,每年每公顷225千克,可分期施肥。

    麻竹栽培病虫害防治

    1、竹象鼻虫:竹象鼻虫的幼虫蛀食竹笋,使竹笋内部霉烂,继而死亡。成虫每年发生一代,于土室中越冬,次年5月开始出土活动,6~7月活动盛期。成虫有假死现象,不善于飞翔,在笋体上啃咬笋箨纤维堵塞槽口。卵约经1周孵化为幼虫并蛀入笋体取食,被害幼笋则逐渐死亡。

    防治方法:冬季结合林地垦复翻土,适当深挖,破坏竹象鼻虫的土室。在清晨或黄昏人工捕捉该虫的成虫,立即杀死。捕杀幼虫。当发现笋尖枯萎发黄,笋体变软,则被虫害的可能性极大,可用利刀切开捕杀。

    2、竹螟:竹螟又称竹苞虫、竹卷叶虫。幼虫吐丝卷叶取食,大模发生时竹叶可被吃光,影响光合作用,使来年出笋很少。成虫每年发生一代,有趋光性,在交尾产卵前需吸食花蜜补充营养,6月中下旬取食竹叶,7月中下旬老熟,到冬季在竹蔸附近疏松土中做茧越冬

    防治方法:冬季结合垦复松土,消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现幼虫卷叶时,可喷90%敌百虫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毒杀。5月底成虫出现期间,可用黑光灯诱杀。虫口密度大时,可在林中放“721”烟雾剂熏杀。

    本文关键词: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265088.html

    相关资讯

    ©2019-2020 http://www.1haoku.cn/ 国ICP备20009186号05-04 18:45:46  耗时:0.027
    0.02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