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华夏二字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3-11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将天下分为两部分:华与夷。华者是指我族人员;夷者是指非我族人,这是“华夷之辨”的渊源。这也是最早的民族划分:华族与夷族。然而当历史进入夏商周后期、诸侯割据时期时,对于华族方国部落,华人自称“有夏”,夷人称我们是华人,我们自称是夏人,合称为“华夏”。主要是因为称呼的使用对象差异而产生的。古代华夏的鉴定严格以血统和礼义为基础,后来华夏则逐渐成为九州及汉民族的代称 ,黄帝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血亲始祖 。

在古代,华夏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也是我国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在这里建立起第一个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聚集地也称本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

华夏另一方面也指文化。因中华重文化,故以之自称。
“华”《康熙字典》引《传》曰:华谓文德。这起源于尧帝,尧帝设诽谤木,今谓之华表,所谓诽谤,令民议政之是非,使君上知政令之可否,而尧以之示天下:天子之道在民。这个思想被后世承继,经儒家发展,至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至荀子《富国》篇:养万民,兼利天下。所谓文德,让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夏者,雅也。王引之曰:古者夏雅二字互通。雅者,《康熙字典》引《注》: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又《康熙字典》引《朱注》:雅,常也。君上的政令在于利民,这是正道,政亦为正,故而古代正政互通,既是利民之政,则其政令可为后世效法,因而通用万世,故而称之为常,即长久不变之意。既正又可为后世效法,称为雅,雅即夏,其意为行正道而致久远。能容万民、行万世,故而夏有五彩之美、兼天下之大。
所谓华夏,民得其生,国得其昌,政得其远;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华以华夏自美。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31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