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4-05“一从二令三人木”十分难以理解,《红楼梦》的古今中外研究者有许多猜测:
1.“冷来”。
道光三十年,太平闲人张新之的妙复轩评本,在此句下注曰:“王熙凤终局。‘二令三人木’,冷来也。”
1913年,王梦阮、沈瓶庵写《红楼梦索隐》一书时,沿用这一说法,来附会他们的主张的《红楼梦》影射顺治与董鄂妃故事的论点,并且说:“末世”就是“明之末世”,“冷来”,“言北方苦寒之族来居中国也,又由北京来定江南也。”
2.“从冷来”。
1929年,北京《益世报》发表化蝶《金陵十二钗册》一文,其中谈到“第三句的‘一从’二字是一个‘从’字,‘二令’二字是一个‘冷’字,‘三人木’三个字是‘来’字,合在一处是‘从冷来’三个字”。
但“从冷来”三个字从何解释呢?化蝶也没有答案,只说:“这个谜语实在难猜”!
3.“一从二令三人木”。
1947年,徐高阮在《人间世》第一卷第三期《读〈红楼梦〉杂记二则》中,提出新的看法。他说:“以我看来,‘从’就是三从四德的从,‘一从’是指熙凤闺中和初嫁守其妇道的时代。
‘令’就是发号施令的令,‘二令’是指王熙凤执掌家政操纵一切的盛日。‘人木’就是休弃的休,‘三人木’是指凤姐时非事败致遭遣归的末路。”
4.“囹困”。
1954年,赵常恂写信给吴恩裕,对此句另有新解:“愚意以为‘一从’,是口,口内加一令字是囹字。‘三人木’是口内加人字木字,为囚字困字,疑凤姐结果或被罪困囚于囹圄,方与‘哭向金陵事更哀’意义相合。”
5.“从令休”。
吴恩裕认为“此解虽于事理相近,然于字义却远甚。”于是他在《有关曹雪芹八种》里接受了另一种意见,他说:“或解之曰:(大意)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则对贾琏可以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哀’云云。此说甚是。”
6.“上下众人冷,夫休”。
1960年,严明发表《凤姐的结局——‘一从二令三人木’》一文,副题是:《试断红楼梦后书百余年之重要疑案》。
他以为脂批既说是拆字格,就应该字字都拆,于是‘从’字拆成五个‘人’字加一个‘卜’字,五个人当然可说是:
众人,‘卜’字加‘一’字,成为‘上’或‘下’字,‘二令’是‘冷’,‘三人木’是‘夫休’二字,合起来便是“上下众人冷,夫休!”简单点说,就是“众冷夫休”,即众叛亲离和被夫休弃是凤姐的结局。
7.“人上人众冷夫休”。
美国威士康辛大学的周策纵认为,把‘一从’猜做‘上下众人’还不妥。他把“从”字猜做“人上之人”,即“人上人”,于是这句话就成为“人上人众冷夫休”。
8.“聪灵人木”。
“从”“令”谐音同“聪”“灵”。照应后面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人木”按照脂批说拆字法就是个“休”字,合起来就是“聪灵休”,不拆就是“聪灵人木”。都是讲凤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
9.“检”。
近年来,网友依据该名誉创作年代的繁体字形提出新的解释,认为这个字谜的谜底是“检”字的繁体,也就是“检”字。
此字左侧为“木”,右下为“双”,右中为“一”,右上为“人”。所谓一从,从是两人,合于“双”。三人,与右侧三部分吻合。
这种写法与“命”字除右下部分以外很像,而“命”、“令”二字同源。《说文解字》就说:命,使也。从口,从令。所以整个内容,和“检”字是吻合的。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43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