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百度一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新浪网

    新浪网 - 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 搜狐

    搜狐

  • 豆瓣

    豆瓣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

  •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

    我们该喝什么样的水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4-05
    【导读】: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纯净水、矿泉水、磁化水、自来水等,我们究竟选择喝哪一种水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呢?专家指出:人们饮水不应仅仅满足于饮水的方便,水的卫生,更要饮用健康的水。纯净水,矿泉水,磁化水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饮用水必须符合六个条件,即:不含有害物质、含有适量的矿物质、硬度适中、含氧丰富、水分子团小、pH值为弱碱性。很多专家经过多年研究证实,矿泉水是理想的饮用水。全国饮用水卫生组的专家们解释说:矿泉水中含有锂、锶、锌、碘、硒、等微量元素,有的还含有比较丰富的宏量元素,因而矿泉水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此外,还有专家称,符合医疗矿泉水水质标准的天然矿泉水对某些疾病有预防、治疗和减轻症状的作用。步骤/方法1/6分步阅读

    凉白开水对人体健康最有利

    如今,大小河道、水库、井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工厂废液、生活废水、农药残余等污染,人们喝水也存在了隐患。专家提醒,生水或未完全烧开的水都不宜健康,喝水最好喝凉白开。

    2/6

    生水不利于健康

    饮用生水对人体危害极大,因为生水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病毒和人畜共患的寄生虫。喝生水很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伤寒、痢疾及寄生虫感染。

    另外,如今大多数地表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有机化合物会和通入水中的消毒剂—氯气反应生成卤烃化合物,如三氯甲烷,这类物质有潜在的致癌性。因此,生水不宜喝。

    3/6

    喝水就喝凉白开

    专家提倡大家喝煮开的水,生水和未烧开的水都不利于健康。因为人们饮用的自来水,都是经氯化消毒灭菌处理过的。经过氯处理过的水中可分离出13种有害物质,其中很多物质都是致癌物。但水温达到90℃时,卤代烃含量由原来的每公斤53微克上升到177微克,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2倍。而当温度达到100℃时,有害物质会随蒸气蒸发而大大减少,如继续沸腾3分钟,则既可以将水中的细菌杀死,又不至于产生氯化物等有害物质,饮用安全。实验显示,喝自然冷却的、搁置时间不超过6小时的凉白开水,对人体健康最有利。

    4/6

    每天起床后喝杯水有益健康

    一个晚上人体流失的水分约有450毫升,每天起床后喝杯水,不仅可以补充一晚上人体代谢失去的水分,还有利于肠胃的健康,防止便秘,早起喝杯水,简单又健康。

    5/6

    晨起喝水,防止便秘

    早上喝杯水能够有效地清除日常生活中进入人体的污染物,保证细胞的新陈代谢,还能够刺激胃肠的蠕动,湿润肠道,软化大便,促进大便的排泄,防治便秘。对于习惯性便秘者同样有效,只要能坚持每天起床后先饮水后排便,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够治愈。

    6/6

    清晨喝水,清醒大脑

    早晨起床后喝水会很快被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能够有效地滋润机体,增加血溶量,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稠度,促进血液循环。以此可以避免心脑血管病患者在上午发生意外,预防心脏病。

    你一直信奉的生活常识可能危害生命1/1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常识性的问题往往容易习惯性的下结论,并且习惯性的按“常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应用到饮食和生活习惯上,都成了真理。事实上,这些“常识”真的正确吗?

    看看吧!周围那么多的生活常识一直被我们奉为真理。每天喝8杯清水被认为可以防止积食、便秘,对抗疲劳、皮肤干燥、哮喘、偏头痛甚至抑郁;感到口渴说明你已经脱水;发烧了,吃点好的,补充营养;天凉小心冻感冒;不运动肌肉会转成脂肪;鸡鸭鱼肉中才有优质蛋白;多吃维生素有益健康等等,诸如此类的“常识”有很多,这些往往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认识,进而变成一种习惯。

    而事实并非如此,每天喝8杯清水并没有结论性的科学证据,对于像肾脏病人这样的特殊人群,多喝水反倒不好;只有当大量失水才会产生脱水,当你感到口渴时,脱水还没有发生;饥饿可以使机体产生大量对抗急性细菌感染的物质,发烧宜饿不宜吃;感冒的根本原因是病毒感染而非天气寒冷;肌肉和脂肪不会相互转化;动物性食品中的蛋白质确实质量高,但是廉价的豆类和含油种子如花生、葵花子等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服用过量有严重的后果……

    要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而关键则在于平衡这个“度”。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跟着去做什么,我们应该找到足够的证据来解释那些常识性的问题是对还是错。有理有据才能避免走入这些常识误区。

    保健养生
    本文关键词: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437398.html

    相关资讯

    ©2019-2020 http://www.1haoku.cn/ 国ICP备20009186号05-07 16:18:10  耗时:0.028
    0.02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