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碎东西,父母该怎么教育?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4-07如果给父母提问题,问父母看重的是一个精美的玻璃杯?是一件崭新的漂亮衣服?还是自己的孩子?父母都会异口同声到,当然是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父母的做法,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呢?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以自己的思维逻辑去判断事情的对错,根本没有从事情真相的角度为孩子想一想。怎样才能不误解孩子呢?怎样才能了解孩子做事情背后的意图呢?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关切,不是给孩子施加学习的压力,高要求的压力,而是缓减孩子成长的压力,让孩子多一些快乐,少一些苦恼。
例如,不要给孩子上紧发条,让孩子生活在时刻都生怕犯错误的情况下。其实这样反而很容易让孩子重复犯错误。就比如一个人端着满满的一杯水,越是担心杯子里的水洒出来,越是小心翼翼,结果越是洒得多。倘若如平常一样,不刻意关注水会不会洒,说不定根本就不会洒。
父母不要给孩子许多条条框框的规矩,不要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感。父母要有一个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很多父母不会长远地考虑问题,总是自己很武断地认为,孩子错了,孩子不应该做那些事情。父母根本没有自己反省过,也没有仔细想过,孩子做事情的出发点是什么。父母更是没有观察到孩子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由于经验和年龄的限制却做错了,父母只是注重结果,结果是错,是不好就全盘否定了孩子。
例如,孩子第二天考试,头一天晚上因为肚子疼,没有睡好觉。导致第二天的考试没有考好。而父母指责孩子不好好用功读书,还要惩罚孩子,不给孩子吃饭。结果孩子晕倒了,父母才慌忙把孩子送到医院,才发现孩子得了肠胃炎。因为父母给孩子的印象就是逼迫孩子好好读书,所以孩子面临考试的那几天,不敢对父母说一些自己身体不适的事情。倘若孩子对父母说自己头疼的话,父母一定会认为孩子是不想看书、不想学习、就想玩耍才装出一副头疼或者肚子痛的样子来迷惑父母的。

当然,这么说也不是要父母常常牺牲杯子或其他财物来保护孩子成长。父母需要的只是认真了解孩子智力和心理的发展过程,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观察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需求,修正自己的错误心态,进而主动思考并学会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父母需要知道的只是有些事情不是孩子刻意要做错的,而是不小心的结果。父母就要针对不同的出发点具体对待。
例如,当孩子出于好奇坚持要使用父母的玻璃茶杯时,父母不妨教孩子如何拿稳这个外表光滑的茶杯,并且提醒他,这个杯子在碰到地面时会破碎,所以要多加小心。万一茶杯真的被摔碎了,父母要学会冷静处理,千万不能怒火中烧、大呼小叫,甚至夸张地嘲弄孩子无能、责骂孩子任性。此时,你不妨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玻璃杯子比起塑料杯子更光滑,不容易拿稳,下次拿的时候要更小心一些。来,我们一起把这些玻璃碎片扫干净吧。”当孩子是淘气、顽皮、恶作剧、故意地打碎东西的时候,父母这才需要小小的惩罚孩子。

为了防止孩子失手打碎一些物品,父母应该将孩子常用的诸如餐具、洗漱杯等,替换成不易损坏的铝制品或塑料制品,把那些可能伤害孩子的利器,比如刀、剪、针等物品,放在孩子不易发现、不易拿到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防患未然”,减少当面阻挠或制止孩子行为的必要。
有些父母,给孩子刚刚穿上洗干净的衣服,还没到十分钟就看到孩子把衣服弄脏了,于是就打孩子。用打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以后不许把干净的衣服弄脏。父母认为这是在教育孩子讲卫生,是为孩子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可是父母却没有想到,孩子用彩色笔画得很愉快,孩子是想把自己的杰作拿给父母看,让父母夸奖自己。
有的孩子原本是给父母画的,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可是父母往往都是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父母的这种做法不经意间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念头,让孩子觉得父母看重的是衣服而不是自己。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459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