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百度一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新浪网

    新浪网 - 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 搜狐

    搜狐

  • 豆瓣

    豆瓣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

  •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4-27
    【导读】:

    1、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指四谛道理,也称四谛法门。谛为真理的意思。苦谛者,是人对于社会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苦,指生死果报,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的说法,简而言之,大凡世间上一切逼恼和身心不安的事,都可以叫做苦;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的痛苦的原因,集是招集一切苦恼的意思。

    世人所以有苦恼,都因为倾向于以我相为基础和出发点,因有我相,故执著我有与我所有的妄想,一切争夺欺诈、穷奢极欲无不因之而起,也无不因之而导致更大的痛苦。世间的快乐,说到底也仍是苦,正所谓乐是苦因。

    众生因贪欲而造罪,招集众多苦报,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间法,又是有漏因果,集是苦因,苦是集果。明白了这种烦恼业因的来源,自然就会思量厌离苦恼,并因此而行动起来,修善止恶,断灭集的苦因。

    至于灭与道二谛,是出世间法,又叫无漏因果。灭谛指断灭产生世间诸苦的一切原因。灭者,灭有为还于无为,也就是涅盘,亦即靠修行而达于最终的寂静;道谛是指脱离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超入无苦有常无我清净地的理论说教和修行方法。

    道有能通的意思。简而言之,它包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所谓三十七道品。人有造罪的业因,所以一定会招来苦果,自作自受。罪业只能自己为自己消灭,这是灭谛;要消灭罪业,只有依据一定的方法,此为道谛。道谛为正道修习法门。这个法门又可以简单地说成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2、无智亦无得,智作般若解。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智为能求的心;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佛果有四种,一缘觉、二声闻、三菩萨、四佛。二乘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佛,下普化众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泽润他人。

    所以能如此,都因为以智慧为第一,有智慧,也便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使除惑生慧。在凡夫看来,入了菩萨阶次,功行很大,智慧非凡,已经很了不得;但在菩萨本人看来,这不过是还了本来面目,并没有什么智慧可言。

    其实,什么也没有证得,不过是回归本来寂寥而已。因为真心本来空寂,在般若真体当中,一念圆融,本来没有修习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果德,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经不是真空。知而无知,才是真知;得而无得,才是真得。

    所以归结为无智亦无得。换言之,人人皆有本觉真心,智慧本然,不假修行。只要不起妄念,不作分别,也就复了本性和真心,就能返观自性本空,除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智慧之障。障碍一除,本心显露,一切世间的空性、真如性了了分明。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源出《心经》。 通览全经,唯此句,疑惑不解者甚众。而恰是此句,是通晓此经,顿悟关键所在,也是修佛境界所相。古今多有释解此句者,且不乏衣铭传钵高僧者众。但均以佛法证苦集,释灭道,而少有善释无字精要者,而全经即无字之慧显。

    如简释无字精要,即观神秀与慧能墙头斗诗谒,显悟道深浅,五祖用鞋抹去慧能之诗谒,即释无字之精慧。即释:悟无言,言无力!无等空相。

    扩展资料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 Prajāpāramitā Hdaya。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 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编辑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就是说生死苦果,是由惑、业集合而生,所以说‘苦、集’;寂灭乐果,是由修道断惑所得,所以说‘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知‘苦’便应断‘集’,慕‘灭’便应修‘道’。

    小乘弟子闻佛声教,悟‘四谛’理,断见思惑(简单说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与疑,叫见惑;贪、嗔、痴、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罗汉(意为杀贼、应供、不生)。

    今菩萨以般若观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实相中,不但凡夫所执之蕴、触、界,皆不可得,即缘觉所观的十二因缘法,声闻所观的四谛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萨六度万行,其能证的智慧与所得的理体,亦皆说无,即都不可执著,都归于空。若执著有智有得,仍不离法执、法见,仍有挂碍而非究竟。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应住著于一切法,而生清净心。总之,自凡夫以至菩萨,自五蕴以及智与得,都不可取著,因诸法本空,无所得故。这正说明,此经是大乘法门,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并破二乘法执之病,乃至无智亦无得。

    修行到这一境界,寂照现前,了知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盘可证,我法二空,一切无著,便证入大自在之境了。(‘无智亦无得’一句,有些解释仍作为空声闻乘法,而按文势,作为空菩萨乘法,更觉圆融完备。)

    参考资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_百度百科

    本文关键词: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605285.html

    相关资讯

    ©2019-2020 http://www.1haoku.cn/ 国ICP备20009186号05-05 21:33:26  耗时:0.025
    0.02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