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网络中为何引入池化层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5-09【导读】:
减少大量的计算量。引入空间过滤器的层级结构,从而让连续卷积层的观察窗口变大,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获得信息。
池化(Pooling):也称为欠采样或下采样。主要用于特征降维,压缩数据和参数的数量,减小过拟合,同时提高模型的容错性。主要有:
Max Pooling:最大池化
Average Pooling:平均池化
Max Pooling:选取最大的,我们定义一个空间邻域(比如,2*2的窗口),并从窗口内的修正特征图中取出最大的元素,最大池化被证明效果更好一些。
Average Pooling:平均的,我们定义一个空间邻域(比如,2*2的窗口),并从窗口内的修正特征图中算出平均值。
输出层(全连接层)
经过前面若干次卷积+激励+池化后,终于来到了输出层,模型会将学到的一个高质量的特征图片全连接层。其实在全连接层之前,如果神经元数目过大,学习能力强,有可能出现过拟合。因此,可以引入dropout操作,来随机删除神经网络中的部分神经元,来解决此问题。还可以进行局部归一化(LRN)、数据增强等操作,来增加鲁棒性。
当来到了全连接层之后,可以理解为一个简单的多分类神经网络(如:BP神经网络),通过softmax函数得到最终的输出。整个模型训练完毕。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716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