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百度一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新浪网

    新浪网 - 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 搜狐

    搜狐

  • 豆瓣

    豆瓣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

  •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

    背斜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6-19
    【导读】:
    背斜油气藏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圈闭的成因来划分,主要有以下5种不同类型,每一种背斜圈闭都有其自身形成的地质背景,在不同的地质背景上,所形成的背斜圈闭的特征不同,本文主要解析下各种成因及其特征。工具/原料more石油地质基础方法/步骤1/6分步阅读

    1、与褶皱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是指在侧压应力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藏。这类油气藏多见于褶皱区。

    其背斜圈闭的特点是:两翼地层倾角较大,不对称,靠近褶皱山区一侧较另一侧平缓;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且常伴有断层发育;背斜轴向一般与区域构造线平行。从区域上看,这类背斜油气藏分布在褶皱区的山前和山间坳陷内,常成排成带出现。我国酒泉盆地南部山前褶皱带中的油气藏可作为其中的代表(图)

    2/6

    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在地台区,广泛分布着一种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这类背斜油气藏主要是由于基底断块上升,使上覆地层隆起,形成背斜圈闭而产生的。

    其背斜圈闭的主要特点是:外形一般与其下基底隆起相符,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高度较小,闭合面积较大。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明显,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消失。当这种背斜圈闭成组成带分布时,则称为背斜带或长垣。由于这类背斜圈闭一般形成时间早,面积大,若与油气生成及运移配合良好时,常可成为极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例如我国的大庆油田(图),世界上最大的加瓦尔油田等,它们的油气藏都属于这种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3/6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在60年代后期的油气勘探工作中,国内外不少地区(特别是三角洲沉积发育地区)都发现了许多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及其油气藏。所谓逆牵引背斜是指同生断层上盘的沉积岩层在向下滑移过程中,因逆牵引作用而形成的滚卷背斜。这类背斜的形成主要是沉积过程中同生断层作用的结果,而与构造运动无关。

    其背斜圈闭的特点是:①位于同生断层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的不对称短轴背斜;邻近断层-翼较陡,远离断层-翼较缓;轴向与断层线近于平行,常沿断层成串分布。②背斜高点距断层较近,且高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其偏移的轨迹大体与断层线平行。③逆牵引背斜的构造幅度为中间层大,向深、浅层变小。④逆牵引背斜构造形态与断层形状密切相关,弧形断层的曲率及交叉断层的交角大小控制了逆牵引背斜构造形态。弧形断层的曲率越大,背斜形态越趋于穹窿状。⑤同生断层弯曲度及其活动强度对逆牵引背斜的宽度和幅度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一般断层面的弯曲度愈大,倾角愈缓,断距愈大,造成的逆牵引背斜的宽度和幅度也愈大。

    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由于其距油源区近,又是与沉积作用同期形成,同生断层又可作为其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因而常可形成富集高产的油气藏。例如我国华北盆地黄骅坳陷的港东油田(图),尼日利亚的第一个海上油气田-奥坎油田(图)等,都是这类背斜油气藏的典型代表。

    4/6

    4、与古地形凸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各种地形突起。它们可以是结晶基岩、致密坚硬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在地壳坳陷接受沉积时,古地形突起最初以隆起形式存在,顶部未接受沉积,只有在隆起周围的低洼地区填平补齐后,隆起顶部才逐渐被沉积物所覆盖。因而隆起顶部的沉积岩层相应较薄,而向突起的周围,沉积岩层逐渐加厚,且逐层依次向突起上方超覆。由于突起和其周围沉积物的厚度不同,负荷悬殊,因而就引起了差异压实作用。在突起顶部沉积物薄,其压实程度小,周围沉积物较厚,压实程度大。结果就在突起的上覆岩层中,形成了差异压实背斜,这种背斜通常又称为披盖构造。差异压实背斜通常可直接反映下伏古地形突起的分布范围和形状,高点位置也基本一致,但其闭合度则总是比古地形突起的高度小,且向上逐渐递减直到消失,地层倾角向上也逐渐变小。

    5/6

    5、与地下柔性物质流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是指地下塑性地层(如盐岩、石膏和软泥等)由于受不均衡压力的作用,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形成的背斜圈闭及其油气藏。这种类型的背斜油气藏在国外有广泛的分布,在我国发现较少。以江汉盆地的王场油田比较典型。王场油田是一个长轴背斜,走向北北西,西南翼陡,东北翼缓,隆起幅度高达800米,在剖面上,地层倾角上缓下陡,上部仅20°左右,下部达60°-70°;地下核部为盐岩隆起;根据地震资料,在6000-7000米深外,构造已全部消失(图)。

    6/6

    小结: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大的区域构造环境,不同圈闭类型都是由于不同地质环境形成的。目前主要的背斜圈闭就这五种,成因不同,特征各异。

    地理
    本文关键词: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909420.html

    相关资讯

    ©2019-2020 http://www.1haoku.cn/ 国ICP备20009186号05-06 11:17:38  耗时:0.030
    0.02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