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家庭干预:怎样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6-20方法1:“停顿”和“中断”
示例:
2岁的雯雯不爱看人,很少有目光对视。雯雯很喜欢举高高,每次爸爸下班回家,都会把雯雯举高高3次。这天,爸爸回到家,举起雯雯,2次后,爸爸停了下来。雯雯感到很疑惑,她还想继续。爸爸期待地看着雯雯,雯雯看了爸爸一眼。爸爸和雯雯对视后,再次把雯雯举了起来。
总结:
这就是“停顿”和“中断”策略。首先要建立起孩子某个行为的常规(例如举高高、唱歌、吹泡泡等),根据孩子的能力设定干预目标(是要目光对视,还是要点头,还是要产生语言?),然后在行为中停顿或者中断,等待并引导孩子的回应。

方法2:“看得见打不开”和“看得见够不着”
示例:
3岁半的小宇很玩汽车玩具。妈妈把他的汽车玩具放在了冰箱上,小宇很着急,他想去拿汽车,但是怎么都够不着。小宇在冰箱前来回折腾了很久,最终他去找爸爸,拉着爸爸来到冰箱前。爸爸蹲下来问小宇:“要车吗?”小宇急躁地哼哼,爸爸却很耐心地等待。小宇说:“车、车。”爸爸立刻站起来把玩具车拿给了小宇。
总结:
通过设置障碍,激发孩子求助的沟通动机。可以把孩子想要的物品放到他看得见但够不着,或者打不开的容器中,然后期待地看着孩子,耐心等待他的沟通。

方法3:“你要这个还是这个?”
示例:
韬韬不太能分清楚颜色。他很喜欢纸飞机。爸爸用红色的纸和蓝色的纸分别折了一只纸飞机,双手各拿一只,举在胸前,问韬韬:“这是红色飞机,这是蓝色飞机,你要哪一个?”韬韬看着爸爸手中的飞机,把手伸向了红色飞机。这时妈妈辅助韬韬用食指指向红飞机,爸爸把飞机递给了韬韬。
总结:
选择式的提问可以丰富沟通的方式,增加沟通回合。家长可以双手各拿一个孩子想要的物品,为物体命名(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来,例如不认识物体,可以为物体命名;不会辨认大小,则可以用大小命名),询问孩子要哪一个,并等待孩子的回应。孩子的回应可以是口语或者非口语的(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家长想训练的目标来)。

方法4:故意给错
示例:
阳阳很讨厌喝果汁,她非常爱喝酸奶。这天,阳阳想喝酸奶,但奶奶却故意递给她一瓶果汁。阳阳非常生气,发出“啊啊”的大闹声。妈妈辅助阳阳抬起手,做出摆手的动作。奶奶“恍然大悟”,说:“哦!不要。”然后递给阳阳酸奶。几次后,阳阳知道,当表示不要的时候,可以“摆摆手”。
总结:
自闭症儿童在表达“要”“想”的时候,往往相对顺利;而表达“不要”“不想”的时候,却不知道采用哪种恰当的方式。故意给错孩子想要的东西,等待孩子的反应,介入并塑造恰当的行为,可以教会孩子如何用良好的行为来表示拒绝。

爸爸妈妈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场景,找到合适的方法,不要强迫孩子,而是去引导孩子,尽可能创造多一些沟通回合!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91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