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基本知识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7-1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从武汉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2019-nCoV。

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由于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
该病毒对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措施
(1)标准预防措施;
(2)空气传播预防措施;
(3)接触和飞沫预防措施:勤洗手,出门戴口罩;
(4)房间通风换气;
(5)清洁、消毒: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热水浸泡30 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剂,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4/12在临床上怎样识别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同时符合以下2个条件:
(1)流行病学史:在发病前两周内有湖北市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接触过来自湖北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居住区传染病流行情况,是否为聚集性病例中的患者,是否造成他人感染等。湖北市相关市场,特别是农贸市场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发热;具有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在观察病例的基础上,采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即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5/1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仅表现为头痛、心慌、胸闷、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6/12什么是隔离医学观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密切接触者的主要管理措施包括:
(1)登记并进行14天医学观察;
(2)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3)疾控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做好登记。
7/12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观察和确诊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
(1)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8/12什么是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1)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2)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9/12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飞沫的产生:
(1)咳嗽、打喷嚏或说话;
(2)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10/12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是什么?
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老年人、有慢性病的人以及抵抗力差的人感染几率更大。老年人、孕产妇或存在肝肾功能障碍人群,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
11/12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目前推断,近距离飞沫传播应该是主要途径。人传人的特征十分明显,且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
12/12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是什么?
很多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湖北地区的病毒性肺炎疫情爆发,初始发生起源于人与动物市场交易的鲜活动物接触。由于湖北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和外类群都在各类蝙蝠中有发现,推测湖北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949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