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百度一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新浪网

    新浪网 - 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 搜狐

    搜狐

  • 豆瓣

    豆瓣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

  •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

    助学政策助我成长手抄报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7-21
    【导读】:
    助学政策 助我成长,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增加案例说明方法/步骤

    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内容

    目前,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学生需向学校申报家庭经济困难,由学校根据有关部门设置的标准和规定的程序、以民主评议方式认定。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见本简介插页附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3.高校资助政策实施范围

    公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享受国家的资助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

    二、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是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的助学金。

    1.资助标准

    全国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具体标准,中央高校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确定,地方高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2.基本申请条件

    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③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④勤奋学习,积极上进;⑤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3.申请、评审和发放

    国家助学金每学年评定一次。每年9月30日前,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各高校于当年11月15日前完成评审。国家助学金各年按10个月发放,高校按月将国家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4. 相关事项

    同一学年内,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

    三、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为了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

    1.奖励标准

    每人每年5000元。

    2.基本申请条件

    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符合以下条件: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③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④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⑤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3.申请、评审和发放

    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学年评选一次,实行等额评审。每年9月30日前,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各高校于当年10月31日前完成评审。高校每年11月30日前将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并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

    4.相关事项

    同一学年内,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四、国家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是为了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1.奖励标准

    每人每年8000元。

    2.基本申请条件

    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符合以下条件: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③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④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

    3.评审和发放

    国家奖学金每学年评选一次,实行等额评审。各高校于每学年开学初启动评审工作,当年10月31日前完成评审。高校每年11月30日前将国家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奖励证书,并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

    4.相关事项

    学生无论家庭经济是否困难,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均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同一学年内,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

    提供案例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开封退休工人李海江:十次资助六名大学生

    1月19日,浙江温州医学院教师李艳艳给开封轴承有限公司退休工人李海江打电话说:“爷爷,您最近身体还好吧?我2月份一放假就回去看您……”李艳艳是李海江资助的大学生之一。10多年来,收入并不高的李海江节衣缩食以拳拳的爱心资助了6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其义举受到人们称道。

    李海江今年71岁,共生育了4个女儿。1997年,李海江通过女儿的同学了解到杞县傅集镇乔寨村的王传萍考上了郑州工学院,但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一家人整日愁容满面。李海江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到小学二年级,所以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尽管当时李海江的月工资才100多元,但他却萌生了资助王传萍上大学的想法,跟老伴一商量,得到老伴的支持。于是,李海江拿出1000多元给王传萍当学费,使其进了大学校门。然后,他每月按时给王传萍寄50元生活费,直到她大学毕业。现在,王传萍在新乡市工作,已结婚生子,并买了汽车,日子过得很不错。逢年过节,王传萍都来开封看望李海江。

    后来,王传萍的弟弟王传新、王传海又相继考上了新乡陆军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王传萍同村的亲戚王巍也考上了郑州工学院。这3个大学生都在李海江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

    李海江有一位朋友是杞县傅集镇人。1998年,这位朋友的亲戚李艳艳考上了开封一师。李海江经常去学校看望李艳艳,给她买些生活、学习用品,并给她零花钱。他见李艳艳聪明好学,就劝她考大学。李艳艳说:“爷爷您不知道,一个农村女孩上个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去当个老师就不错了,我从来就没奢望过上大学。再说,家里也供不起我呀!”李海江说:“我看你是上学的料儿,你考吧,将来你的学费、生活费我包了。”在他的一再鼓励下,李艳艳终于鼓起勇气参加了高考,并于2001年考上了河南大学化学系。李海江非常高兴,领着李艳艳去学校报到,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后来,李艳艳又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2008年毕业后被温州医学院录用。

    2004年,李艳艳大学还没毕业,其弟弟李军建又考上了重庆大学。李海江拿出1000多元交给李军建并领他去学校报到。他找到校领导反映了李军建家的经济状况,请求学校在经济上给予照顾。他的一片真情深深打动了校领导,学校专门决定每年资助李军建5000元。李军建大学毕业后也考上了研究生。

    “您这样帮助非亲非故的人,图的啥?”1月20日,记者采访李海江时问。他说:“我不图他们对我有啥回报,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本文关键词: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983612.html

    相关资讯

    ©2019-2020 http://www.1haoku.cn/ 国ICP备20009186号05-06 11:48:08  耗时:0.030
    0.03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