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百度一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新浪网

    新浪网 - 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 搜狐

    搜狐

  • 豆瓣

    豆瓣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

  •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

    如何克服拖延症?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2-29
    【导读】:

    在对待懒惰和拖延这件事情上,我们的应对策略经常是一边自责一边拖延。总之,就是想上进,但行动上无法完全地上进,又不愿彻底地堕落,就这样拧巴、矛盾着。

    一、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懒惰和拖延呢?

    1、外界太多的诱惑

    诱惑会让我们变得目光短浅,情不自禁的“享受舒服”。仔细回想一下,你会发现:我们大部分人的拖延其实都和网络有关,因为网络具有很大的诱惑性,让我们不知不觉就身选其中。

    2、压力带来的恶心循环

    过大的压力会让我们不愿面对现实,最后选择逃避。我们都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没有压力人就会变得懒散和拖延。事实上,压力和动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拱形曲线。当压力强度在曲线转折点的那个最佳值上,人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压力最能创造动力。但是过了这个值以后,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当我们自觉无法应对压力时尤其如此。处理这些负性情绪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和心理资源。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压力越大,我们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放松。可放松后回头一看,原本就很紧迫的时间又消失了些,压力更大了,只好继续放松。压力和拖延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3、对未来形势的乐观估计

    过于乐观的心态会让我们把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想的太容易,然后习惯性的找借口放一放。比如:今天心情不好、琐事太多,现在做效率太低了,等晚上、明天再说,那时我的精力应该会很好,应该可以很轻松搞定。可事实是,最后要么没完成、要么完成的质量很差。

    4、挫败感带来的心理负担

    面对失败,有的人会越挫越勇,有的人则会开始怀疑自己,带来心理负担,要么一蹶不振或放弃,要么逃避或拖延。比如,看到一本评价很好的专业书籍,刚好你也需要它,然后你就信心满满的买了,结果看了一小部分,就看不下去了(可能因为内容晦涩难懂、可能因为枯燥......),就觉得自己不行,不是这块料,然后就放弃了(或者一直把他放到自己要读的书单中,结果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去阅读)。

    二、如何才能让自己不懒惰、不拖延呢?

    1、首先,要学会躲避诱惑

    大部分人的意志力都是薄弱的,所以很难挑战诱惑,既然不能战胜它,那我们就“躲”着它吧。比如:把游戏卸载了(这样至少可以控制你习惯性的打开游戏的次数);要做事的时候就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直接暂时关机);有事要做的时候远离环境太嘈杂的地方,如宿舍、客厅灯地方。

    2、制定目标,然后把目标清晰可视化,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具体清晰的目标和计划,会给我们一定的方向性和引导性,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有的放矢。

    什么叫做“清晰可视化”?举个例子:早睡早起、养成读书的习惯?、变得成熟、变成一个英语学霸、升职加薪......这些都是一些基本没用的“模糊的”目标。只有把这些目标具体化,同时有考量标准,这样的目标才更有效果,比如:早上七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这一周读XXX这本书,每天训练一篇英语阅读理解等等。

    相较于模糊、宽泛的目标,越是具体、有标准的目标,执行和完成的可能性越大。所以一定要学会具化和分解目标。

    3、学会给任务排序,避免被那些紧急而不重要的事牵着鼻子走

    这里的排序,主要是学会区分那些“紧急而不重要和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习惯性的去做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但这件事做完了,你可能已经没时间或没精力做那些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了。

    比如,你本来准备接下来看两小时书的,可刚准备开始或已经在进行中,朋友就约你打牌,这个时候,看书就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打牌就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一旦打起牌来,那一般就是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打完想再看书就基本没戏了,久而久之,重要的事基本没做,尽瞎忙、瞎混了!

    4、给任务,特别是“休息”设置一个截止时间

    学会为每次的学习、任务、休息设置一个截止时间。这样既可以保证做事的效率,同时可以避免“一直学习或工作的苦恼心理”和“玩的太开心、闲的太舒服,而忘记了正事的情况”。

    对于特殊时间段或重要的事情,最好是有一个“铃声提示”。比如,晚上9点该看书了,备忘铃就响起提示你;11点该睡觉了,手机就自动关机(避免躺着玩手机,一玩就不可收拾)。

    只要改掉了这一个坏习惯,成功和幸福也就离你不远了!~

    本文关键词: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169778.html

    相关资讯

    ©2019-2020 http://www.1haoku.cn/ 国ICP备20009186号05-06 08:52:53  耗时:0.024
    0.02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