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我”是怎么称呼的?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4-19古代普通人:余、吾、予、我、愚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古代帝王:朕、孤、孤王、寡人、不谷
“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孤”“孤王”,不是孤单的意思,而是说自己不能得众。东汉末年,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群雄“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喜欢自称“孤”。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是古代皇帝、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不谷的本意是不结果实。水稻不灌浆就不会有稻米产生,这个叫不谷、不谷对人来说,就是没有子女,老绝户,叫不谷。不谷和孤、寡意思相并列。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古代臣子:臣、微臣、末将、下官、奴才
“臣”与“微臣”都是文官在跟皇上之间的自称。
“末将”意为位次于上将和次将的将领。在我国古代的军队中,下级将领在回复上一级将领的传呼时,用的答复口吻语句。
“下官”是对比自己官级高的自称。
“奴才”在清朝,满族的大臣和入了满族籍贯的汉人大臣才能面对皇帝自称奴才,汉人大臣是不能称奴才的,即使你官再大也不能自称奴才。

欢迎大家留言!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54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