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合作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 百度一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新浪网

    新浪网 - 提供新闻线索,重大新闻爆料

  • 搜狐

    搜狐

  • 豆瓣

    豆瓣

  • 百度贴吧

    百度贴吧——全球领先的中文社区

  • 首页 尚未审核订阅工具 订阅

    明明你是最爱干净的,怎么家里就有臭虫了呢?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4-28
    【导读】:

    如果你深受臭虫的侵扰,想尽快摆脱它,那你可以参考下这篇文章。

    臭虫是一种小虫子,喜欢潜伏在你的床铺、被子、衣柜和沙发中。

    它不仅会吸食你的血液,而且叮咬留下的伤口红肿瘙痒,严重会导致皮疹和过敏反应。由于它喜欢待在床上,会影响你的睡眠,久而久之也会影响你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几个世纪以来,臭虫一直困扰着人类,曾一度销声匿迹,现在又有卷土重来之势。

    若你真的不幸和臭虫睡在一张床上,那就好好看看这些内容吧。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可以帮你了解敌人,并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你会染上臭虫?

    这应该是你最疑惑的问题。

    明明你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干净、最爱家的人,但臭虫却还是能无声无息地入侵和感染你的家。

    臭虫和许多寄生昆虫一样,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为了能更好的生存,它们是最聪明的“偷渡客”,可以轻易地从家之外的任何地方搭“顺风车”回家。

    如果你经常旅行外出,这大大增加了你接触这些小动物的机会。

    臭虫可以在住宿、出租车和飞机等多种交通工具中找到,当臭虫粘在你带回家的衣服或行李上时,你就有被感染的危险。

    电影院是这些“偷渡客”聚集的另一个窝点,黑暗的环境,你无法感知任何小动物的存在,但是你却轻易的暴露在它的面前。

    朋友的家是臭虫的另一个主要来源,特别是一个不知道已经感染臭虫的家。

    它们也可以从二手家具,沙发或床上带回家。如果你的家具特别稀有或古董,已经被转手很多次,那么臭虫就有可能潜伏在家具中,甚至已经在家具中产下下一代。

    一旦到了家里,臭虫就会找到安全的地方潜伏,直到喂食时间,再出来觅食。

    你家里的臭虫是怎么开始的?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臭虫可以黏在你的衣服上,偷渡到家里。一旦成功入侵,会找个地方躲起来,直到你睡着,才开始出来吸食你的血。

    它们会本能地躲在黑暗的地方,直到需要进食时才会出现。

    而且,臭虫更喜欢躲在用织物材料制成的物体中,它有它钟爱的颜色,暗红色和黑色。所以如果你怀疑有害虫,一定要先检查一下暗红色和黑色针织物体的区域。

    臭虫一旦安定下来,如果不受阻碍,很快就会在家中滋生。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平均一只雌性臭虫一生能产500个蛋。

    看完这些,一想到你休息的沙发和床铺,有可能有几百个臭虫,是不是觉得毛骨悚然呢?

    什么气味能赶走臭虫?

    控制臭虫最好的方法是聘请专业的害虫控制专家,但也有一些家庭补救措施可以让你远离臭虫,以下气味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茶树油、薰衣草油、硅藻土、柠檬汁、辣椒粉。

    总结

    几十年前,臭虫在发达国家还是个新鲜事物。但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称,自2000年初以来,虫害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洲等地变得更加常见。

    2013年发表在《自然科学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臭虫对杀虫剂有抗药性。

    这意味着,要彻底清除臭虫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你应该尝试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以防止感染:

    不贪小便宜,把放在路边的床垫或软垫家具拿走;

    经常检查床单,是否有血斑;

    旅行时,把手提箱用塑料包裹起来,不要放在地板上;

    旅行时,带一个小手电筒,用来检查是否有臭虫;

    当旅行结束回来的时候,把所有的衣服,甚至那些没有穿过的衣服,都用热水洗一洗,以确保任何可能已经爬到衣服上的臭虫不会跑到家里其他地方。

    这些仅是一些参考的解决方案,若实在无法根除,还是需要寻找除虫专家。

    本文关键词: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614071.html

    相关资讯

    ©2019-2020 http://www.1haoku.cn/ 国ICP备20009186号05-05 22:46:57  耗时:0.026
    0.02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