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如何让人类远离疾病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5-22中医——四时阴阳,以(順适)为美。 春天和风拂面,杨柳垂青,生机盎然。人亦夜卧早起散步郊野,游春于户外,眺园林之春光,观山河之奇秀,纳六气之甘青,或作舞练剑,或行拳练功,或吐纳引导,或緩运四肢,都可舒调气机,畅运气血,开通毛窍,激发生机,当此之时,眼观旭日东升,耳听莺歌燕语,天地万物,欣欣向荣,自然使人心旷神怡,周身充满生命活力。

一: 春季风气当令(风特点是善行变数,春易患伤风感冒等外感病)(又因风胜则痒而多发皮肤瘙痒等过敏性疾患如荨麻疹)。风气通于肝,有肝病的患者,春季易于反复。春、风、肝五行来讲均属木,而脾属土,木能克土。春季肝木之气偏盛,亦易横逆伐脾土而至腹泻、呕吐、脘腹胀痛等脾胃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泻。肺属金,引发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春季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风为百病之长。人为适应自然界,也应随时补充人体阳气,以顺应生发之势。注意生发太过容易化火,膳食方面应以清淡为宜,不宜大量食用油腻、煎炸之品,否则积热在里,肺胃火盛,上熏于口,则易致口腔溃疡等疾患。

肺火宜宣宜清;胃火宜和宜降。古有三才封髓一方:天冬、生地、人参。谓之三才(天地人)。所谓封髓亦即滋阴泄火之意。(天地人)三药相配润肺清火、滋阴凉血、益气生津,再合黄柏清热燥湿、泄肾中邪火,砂仁止呕、醒脾降逆、以防寒凉伤胃,生甘草清热解毒,并能和中,共奏滋阴润燥,封髓泄火之功。用于春季不适,火热内蕴,上熏于口以至溃疡,针对性强疗效很好。本病除口服此方外,还可以配合于患处涂抹(珍珠)细粉以解毒防溃,敛疮复原。

二:夏季暑湿当令。防暑避暑却不可贪凉。大热暑日,不可卧睡于阴凉多风之处,否则极易为寒邪所伤,罹患夏月伤寒;如空调病。夏属火,气通于心,所以夏季有慢性病的人——特别是心脑血管病的人,夏季应当更加注意;即使患感冒,亦可能由肺而转至影响心脏——乃至危及生命。故于盛夏之季,更宜服用益气强心、化瘀通络、扶正祛邪的药物,以防护心脏。民諺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夏天吃姜不禁可以暖胃,符合春夏养阳之说,而且可以振奋心阳,有助于对心脏的保护。

三:秋季养生。到了深秋霜降,阳气渐下,阴气渐升;气主肃杀,万物凋零。你若早出外游,看到的是古道西风,衰草枯杨,一派(秋风扫落叶)景象,正如柳宗元诗中所云——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已觉秋窗愁不尽,那看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还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秋季是让许多人思绪纷扬的季节。宋代大养生家陈直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秋季养生,要从心始。秋季以(收)为要。所以养心主要是——使志安宁。亦就是要心境宁静。怎样才能心境安宁呢?简要地说就是要——无外其志,要清心寡欲,要收敛神气。从正面角度讲就是要尽可能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学习上,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等等;或静心练气,收敛神气,保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驱散心中的阴霾,保持乐观的心境,让自己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从反面角度讲则不让心存私利。不要有嗜欲之心,以免自身神气遭受破坏。古语云——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这里面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人们只有不计较个人得失,尽量做到清心寡欲,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四:冬季养生。严冬腊月,天寒地冻,万物蜇藏,冬眠休息。人亦宜应其气而周密腠理,保养精气,使外不伤于寒邪,内不伤及肾精,则来春就会少病或不病。否则——冬伤于寒,春必病瘟。可见凡是立春前后容易发病的,多与其冬季失于保养有一定的关系。在晨练上春夏可早,秋冬宜迟才更合理。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82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