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古代怎么表达
来源:网络收集 点击: 时间:2024-04-29中国上下五千年,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中国古代的历法就非常先进,有代表性的是: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
同时,各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纪年方法,如:彝历(也叫彝族十月太阳历)、傣历、羌历、和藏历等。
这里我们就以常用的黄帝历为例子,来学习下。
2/6黄帝历:
从一些古籍上知:《黄帝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建子之月(北斗斗柄指子,包含冬至之月)为一年开始。开观象授时之起点,创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成六十干支),表达阴阳五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根据天干地支相互配合60年一轮回,也就所谓的一甲子,中国历朝历代的历法几乎都沿袭这种历法基础一直传承,也就是如今的农历。
关于黄帝纪元年的说法有很多,这里我们采取普遍认可的一种:黄帝纪元的公式,即: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
据传公元前2697年黄帝即位的那一天为起点,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3/6那么天干地支怎么计算呢?
年份:
目前关于算年份,网上有很多算法,收集整理一下:
方法一:天干的确认
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公元前 :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公元后: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2.地支的推算地支可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公元后奇数公元纪年配偶数组,偶数公元纪年配奇数组.公元前则相反.)奇数组: 偶数组:1 2 3 4 5 6 1 2 3 4 5 6子 寅 辰 午 申 戌 丑 卯 巳 未 酉 亥计算地支时,用6去除公元纪年去掉末尾数的数字(如:2009年则用6除2009).除以6所得的余数就可得出地支.方法二:
天干:
公元前 :
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公元后: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地支:
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0、酉1、戌2、亥3
天干=(公历年份)/10,所得余数
地支=(公历年份)/12,所得余数方法三:
以黄帝纪元为甲子年,每60年一个轮回推算。
对天干进行奇偶排列,
奇数有:“甲、丙、戊、庚、壬”,偶数有:“乙、丁、己、辛、癸”同理,地支的奇数:“子、寅、辰、午、申、戌” ,偶数有:“丑、卯、巳、未、酉、亥”。案例:
2015年为黄帝纪年4713年,期间经历了78个轮回后的第32年,根据排列为乙末年。

天干地支纪月:
每年的第一个月的地支定为寅,称为“正月建寅”,以后各月按地支顺序类推。
若遇甲或己的年份 ,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5/6天干地支纪日:
天干地支纪日有些复杂,这里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算法: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 5y + + + d - 3Z = 8C + + 5y + + + d + 7 + i其中 C 是世纪数减一,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 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例如:1995年5月20日对应的就是:
乙亥年壬午月辛亥日。
6/6中国历史上历法一直随着天文学的进步而进步更新。每个朝代的皇帝也会有自己的年号,为了方便记忆,大众一般喜欢用皇帝的年号的记忆时间。
例如:公元1369年的5月20日。称为:洪武二年,5月廿日。
或是用节气推算(西汉开始使用24节气)
例如:五月称为午月,假设5月20日是夏至前2天,一般称为,午月廿日,或者夏至前二日。
五月在古代也称为仲夏,5月20日,也可以称为仲夏的第廿日。
版权声明:
1、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4、文章链接:http://www.1haoku.cn/art_623116.html